A+
A-
立足学生思政教育 探索有效学习目标

文/李 珏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承载着育人的功能。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充分发挥初中生物学中思政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影响他们的意识、情感和行为,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一、初中生物学的思政元素

《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初中生物学应面向全体初中生,着眼个人生活需要和全面发展,立足于生物学科内容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本文对初中生物学中每个章节的教学认真研讨,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归纳总结出:生命价值观、生态意识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四个方面内容。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生物学》这门课程,教师将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认识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珍贵,从而对生命价值有一个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如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认为鼠妇这样的是供实验用的,从心里不重视爱护这种小动物。作为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将鼠妇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去,借此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是值得被尊重的。又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问题“家里的盆栽一般放置在什么地方?”、“想让花卉生长旺盛摆放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植物生命的延续,从而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初步认识。

(二)生态意识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既丰富了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又加强了生态意识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中,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从而使学生领悟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从而产生保护生态系统的强烈责任感。在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时,让学生选择公园或居住的小区或校园进行调查,掌握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生物辨识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生物圈的构成不只有人类,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科学精神教育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闪耀着科学家智慧的火花,凝聚着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用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会更有意义。因此,初中生物学通过正文内容、学生活动、课外阅读栏目、科学方法、技能训练等全方位、系统地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渗透。在做“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个实验时,注意观察顺序是由形态到结构、由宏观到微观,还要求对照课本81页图3-10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辨认,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到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间的差别,从而归纳出种子共同的结构,并分析得出各结构的功能。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获得了生物学知识,还渗透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育,同时观察过程中离不开小组合作,通过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弘扬了“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四)家国情怀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深入寻找生物学知识与家国情怀教育的契合点,汲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从而达到润“悟”细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素材。如“种子植物”这一节的裸子植物,列举介绍我国众多的裸子植物并配以优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绿色植物生物资源的现状,从而引发学生心底的震撼,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凝聚力。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中,出示人们肆意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树立环保的意识并积极投身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列中。

二、思政教育学习目标的制定

立足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积极探索生物学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与有效策略。以课程思政教育为出发点,本文从强化学习目标引领着手,对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为例,来阐述初中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三研”

1.研究课标,确定概念。首先展示大同市以及周边农村美丽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从而体验生物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从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和已有的文字,让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归纳出各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梳理其相互关系;然后以北岳恒山生态系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以资料分析来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以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课标具体解读如下表:


2.研究学情,确定重难点。学习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综合起来分析学情而制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通过上节的学习认识到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较为简单的,这时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表述定为本节重点。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理化知识,存在对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理解上的偏颇;同时七年级学生的总结和认知能力较弱,缺乏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及如何体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能力定为难点。

3.研究学科,确定行为方式。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以及身边的有关事件,选择实物、挂图、图片或视频动画等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利用精美的课件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符合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的精美的课件,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内容简单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

综上所述,本文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结合所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阅读教材,进行资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简要描述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3)利用谚语和图片,概括出食物链的概念并根据问题情境正确书写食物链。

4)运用典型实例,尝试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度的。

(二)“三化”

1.知识目标问题化。问题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备课时应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来寻求知识;同时针对相关问题,引入课堂限时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本节内容将四个知识目标结合重难点内容以四个问题用填空题和选择题展示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操作化。生物学技能目标的达成应从学科特点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学生经过自身的感受和领悟,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课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图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再对生态系统破坏的实例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在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下,学生的参与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魅力。



3.情感目标过程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落地,才能真正体现思政教育。因此,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挖掘其间蕴含的思政元素,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本课为例,播放大同市生态园和大同蓝等图片的同时,提出一系列问题:我们美丽的大同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吗?我们现在致力于将大同打造成全国文明城市,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而言,同学们有哪些好的建议呢?其次出示前些年大同市过度开发煤炭资源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大同美的意识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从而引发学生热爱大同、热爱家乡,进一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


(三)“三思”

从教多年来,作为生物学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针对本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 反思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反思目标是否合理?合理的目标在包括教材在内的课程资源同时要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而初中生物学的科学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爱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在本节学习目标的初步制定中,并未凸显生物学科的思政教育目标;同时,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还应注重分层设计。

2. 反思课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是基础、思政教育是灵魂、培养能力是归宿,怎样将三者恰到好处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课首先抓好概念教学,利用大量图片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其次注重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尽量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中。

3. 反思自身。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结合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比教材深得多的生物学科知识,还要理解生物学课程体系,并从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学科,这样,课程教学才能做到有的

放矢,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而本节课对于图片和实例的选择还缺乏前瞻性,与时事政治切合不够紧密。从备课到教学,从课堂到课后反思,经过不断的打磨和思考,对《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学习目标重新制定如下:

1)利用图片和身边的实例,在课本上标注出并自述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增强爱护家乡、爱护环境的意识。(社会责任)

2)阅读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简要描述生态系统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思维)

3)分析生态系统组成的关系归纳出食物链的概念,并自主尝试连接和书写并数出食物链,举例说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命观念)

4)分析草场破坏、过度砍伐等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度的,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的责任感。(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