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五位一体”构建学校“大美育”新格局
——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文/任晓晖

随着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美育工作的政策,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重要一环,在全社会的推动下,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有力支撑,在各层次学校中有序展开。本文以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为目标,立足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实际,以山西工商学院大美育格局为例,分析新时代学校大美育育人新格局创建的新要求,探索新时代学校大美育体系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美育缘起及大美育观发展

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202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美育缘起。人类关于美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孟子·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谓之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朱熹注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孟子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充盈于外在形式。人生最大的乐事是追求中正理性的美德,并以此愉悦身心,以高尚的美德投入事业,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是美的极致。圣人、学者以美作为君子追求的境界以及教育后辈的准则。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美育的发生无不与此相关。

先秦时期,人们已意识到礼乐的重要性。《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命夔典乐,教学子,通过音乐使年轻人做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在尧舜禹时代,帝王已经认识到音乐对人性格的养成作用。孔子认为,一个道德君子的修身三步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作为君子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而《乐经》被列为六经之一。同样,西方古希腊时期,雅典即开展了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追求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缪斯教育包括音乐、诗歌等艺术教育,可认为是美育的雏形。

美育思想经由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阐发,由席勒率先提出并阐述其内涵。席勒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思想,在《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了美育概念。席勒认为要使自然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他路。美育作为完整人格培养的必要环节,能够给人以内心的协调,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心理和谐,达到人性理想的状态。

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将席勒美育的概念引入近代中国,与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他论述美育的性质和作用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位置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与联系,这是美育第一次被提高到与其他三育并列的位置,指出了美育的独特作用。蔡元培在论证了我国古代六艺以及希腊雅典教育之后,结合时下美育、德育之关系辩证,对美育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更提出了美代宗教说,对美育的概念、范围、目的都进行了界定。他说:我以为吾国之患,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之捣乱,而其根本,则在于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无高尚之思想,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他指出美育能陶养人,促进其逐渐形成伟大而高尚的行为,美代宗教说,将美育提高到救国的高度,肯定了美育对个人乃至国家社会的价值。

(二)大美育观的发展及内涵。20世纪中国美育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美育经过了审美、情感陶冶功能到政治工具,再到德育、素质教育功能转化改革开放以后,大美育的概念逐渐开始倡导并完善。1987,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提出了大美育的概念。董学文等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对美的阐述,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表述为一种大美育观。他在《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本质和特征》中说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不是一般常见的美育观,而是一种大美育观。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大美育观,是因为它突破了以往狭隘美感教育理念的局限,它主张通过审美地认识、把握、改造主客观世界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美感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也体现了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思想的强力综合。他强调了审美的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和其他学科交差融合的过程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纵观孔子的乐教”“诗教、孟子的善信谓之美、王国维的完人教育、蔡元培的美代宗教、乃至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影响下的中国特色美育体系,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文质彬彬、内外皆美的境界,以至于整个社会达到的状态。这与儒家一直以来倡导的内圣外王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美育观应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育精神,能修身、经世的美育观。

二、高校大美育工作开展现状

积极探索和建设学校大美育格局,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美育资源,促进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健康发展,对建设教育强国、美丽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一)大美育认知简单化。我国美育工作的起步是艺术教育,但其概念和内涵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应当做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艺术通识教育相互融合,实际美育工作的实施局限于艺术课程的小美育而非实现大美育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够完善,美育课程大部分以公共课的形式呈现且偏重美学理论,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将美育课程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鉴赏类课程混淆,与课程美育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反映出高校大美育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未能系统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逐层落实。

(二)大美育开展形式单一。由于对大美育概念认知不足,未能意识到体验教育中对美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的美育才是成功的,美育开展的场所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内,更广阔的的校园文化环境、公共空间、第二课堂、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利用不足。美育与时代发展、地方文化等结合不够紧密,其审美性、时代性、人文性未能发挥。

(三)大美育专门人才缺乏。美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大美育的实施效果。我国美育建设起步时间较晚,美育队伍建设暂未有权威性政策文件引导,专业化美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大美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美育师资缺乏存在矛盾。同时,由于对大美育内涵理解不到位,存在把艺术类教师等同于美育教师的现象,艺术类教师侧重艺术知识本身的欣赏与传授,其他专业教师侧重理论的讲述,能将二者结合的懂美育、通美育的专门人才匮乏,师资综合素养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要求不相匹配,教师美育理论素养亟待提升。这些短板都直接影响到大美育的实施、落地、落实。

三、创建大美育育人新格局的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陈科美曾谈道:我国美育存在理论与实际、政治与美育相统一的两大民族性特质,应据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育体系。因此,学校大美育格局建设应以此为出发点,充分立足国情、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深度把握两个结合,将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学校顶层设计、课程设置、教师素养、课堂教学、文化浸润、实践教学、环境营造等各环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并与家庭、社会实现联动,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生动局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山西工商学院遵循应用型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面向全体、特色发展的思路,构建了艺术美育+课堂美育+校园文化美育+行为美育+实践美育五位一体大美育工作体系,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涵,以美育增值赋能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

(一)以艺术美育涵养美的认知。艺术美育以建设高质量公共艺术课程为主体,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质量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山西工商学院聚焦体系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从美育机构、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畅通。构建美学与艺术史论、艺术鉴赏和评论、艺术实践和体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形成限选+任选、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修读模式,重点推进艺术实践类课程建设。将美育高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至少3学分公共艺术课程方可毕业。

(二)以课堂美育熏陶美的气质。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最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包含的各种元素对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身心愉悦都起着不同的作用。课堂美育聚焦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课程、教师、学生、技术、环境五大要素,通过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学习情感的引导和激发,促进课程教学育人成效实现最大化。

2018年起山西工商学院开始推进学科课程美育建设,明确要求所有课程与美育工作同向同行,引导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其后经过两年实践,发现仅靠挖掘学科知识体系的美育元素还不够。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环境的优化需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课堂整体效果的提升。2021年,课程美育提档升级为课堂美育。课堂美育关注的重点不再只是课程中的美育元素,而是延伸到立体化全过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这其中,教师主导课堂行为,实施具有美感化教学情境创设、学科性美育内容呈现、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目标性教学成效达成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力求为学生打造真善美和谐发展的课堂学习体验过程。借助课堂媒介、技术的使用,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和美感的融入。在课堂物质环境的布设方面,也更加注重视觉美、体验美,以便更好的融入课程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三)以校园文化美育锻炼美的技能。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涵。校园文化美育旨在通过打造具有温度的学习生活体验环境,以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途径,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助力学生提升审美素养。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令学生印象深刻,并成为对学校记忆的特殊符号。一支撑、三导向、多品牌成为山西工商学院校园文化美育的鲜明特色,在着力打造支撑校园文化美育浸润硬件环境基础上,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打造中秋节月满工商大型诗歌朗诵演唱会、校园星光大道、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元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传承艺术盛宴。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美、走近美、感悟美、创造美,实现从对美的认知、体验、感受、欣赏到创造的进阶。

(四)以行为美育培养美的习惯。行为美育是对学生行为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对不同场所内所有行为礼仪的统称。关注学生个体修养和行为的培养,组织实施能够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中华行为美德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秩序美等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良好性格、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行为礼仪是校园文明建设的内容,其所涵盖的内容包含了课堂、宿舍、餐厅、图书馆、各类活动场馆等学生活动场所的行为礼仪。山西工商学院对于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以理论+实践的课堂教学普及形象礼仪知识。在全省高校成立了首个形象管理美育教研室。组建大学生文明形象百人宣讲团,面向全校开展行为美育普及宣讲活动。二是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自主研发学生工作网格化管理系统,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德育评价等方面融入行为美育评价指标,推动行为美育评价的科学化、数字化。三是通过各种行为美育活动、大赛的举办,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关注行为礼仪。

(五)以实践美育积淀美的素养。实践美育是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观摩美育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美感教育。关于实践美育的育人模式,山西工商学院打造了“校内+校外”“体验+游学”的双渠道模式。校内实践聚焦学生体验式实践美育,依托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等校内平台,以体系化设计思路,面向零基础学生,组建了合唱、朗诵、舞蹈等非专业艺术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对接公共艺术课程中的艺术实践体验课程,全面开展教学展演和实践活动。校外实践聚焦学生游学式实践美育,以美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校园文艺精品展示、重大社会活动表演等活动,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美育活动中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和欣赏美。从毕业生追踪调查数据、学生发展个案追踪来看,学生实践美育参与度与后期职业发展成正相关性。学校通过参加各类美育活动获得的能力提升,使得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容易受到单位的重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从一出生,就奔向美而去。人的一生,就是追求美的一生。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把人才培养比喻为烹制一道美食,美育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盐巴,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精神和力量源泉。学校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艺术美育+课堂美育+校园文化美育+行为美育+实践美育”“大美育工作格局的构建,能实现学校美育走得进课程、环绕在课堂、活跃在活动、积累在行为、体验在实践,在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同时,于无声处形成奠定学生一生幸福的基础和能量。

【本文系山西省美育学会科研专项课题:《高校‘大美育’育人新格局创建与研究》(课题编号:SXSMYZX2023001)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